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山河大学 2023-07-12 132
今年高考结束后,随着志愿填报的进展,一所“赛博大学”凭空而生。
其中提出,如果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四个著名高考大省)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30多亿,那么就可以打造一所位于四省交界处的综合性大学”,“争取一年内赶超清北”。
提议一出,便在以B站、微博为代表的青年社交平台迅速引发迷因式热潮,许多网友纷纷参与进“大学”的创建,将自己对理想大学的希望投射进去。校长是杜甫,因为那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校名则借引“国破山河在”,涵盖四省的省名,最终定名为“山河大学”。
不久前,教育部也直接回应了“山河大学”的相关提问,表示“将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一度只存在于虚拟网络的这所“赛博大学”,由此走向聚光灯下。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来源:财新网微博
01.山河大学折射的焦虑
“山河”可被视作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的总称。作为著名的“高考大省”,“山河四省”考生在全国高考人数中约占1/4,但总人口超过2亿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没有一所985大学,山东则只有2所,总计占全国数量的2/39。
这一现象带来的是“山河四省”远低于其他省份的重点大学率。由于高校招生环节普遍实行地方保护政策,高校所在地往往也是最大生源地,这使得教育资源密集的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从中获益,而以“山河四省”为代表的教育资源稀缺地区,想要到省外就读重点大学,则显得困难重重。
张东海教授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的研究指出,将全国顶尖34所高校定义为“优质高校”,上海、天津、北京的优质高校入学率分别为3.42%,3.19%,2.59%,比排名末位的云南(0.36%)高出近10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山河四省”则普遍居于全国末流。
针对这一现象,“山河大学筹委会”的解决方案是,由四省今年的343万名考生每人出资1000元,总共300多亿资金(最早网友发布的原文为此,实应为30亿),用于打造一所位于四省交界处的综合性大学,为渴望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山河学子提供一纸985文凭。
这看似是一场青年组织的“赛博自嗨”,却折射出心酸的社会现状:教育资源地域性不公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声,若非如此,这一话题也很难在公共舆论场上迅速升温,甚至吸引其他省份的考生加盟“山河大学筹委会”。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为什么高等教育相关的话题会得到如此巨大的关注,这和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分不开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6月15日公布,今年5月16岁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已达20.8%,创历史新高。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上不了985的最严重后果,可能是在就业场上的学历劣势。而在求职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一劣势又会被无限放大。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要是山河大学真能建起来,我也不用担心大专出来找不到工作。”这道出了很多同龄人的心声:如果我也有一张985文凭,我就能找到好工作。
基于“山河大学”对学历和就业的影响这一视角,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是,“山河大学”所构建的“高等教育乌托邦”,是否真的能将四省大学生引向光明的职场前景?
应当首先理解,创办“山河大学”的出发点是好的,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互联网笑谈的层面上,更不能以幽默的态度消解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严肃性。普通人“报团取暖”的设想也让我们看到青年一代以共同体角色参与社会事务的可能。
然而,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设想仍然存在较大的实践难题。“山河大学”的诉求针对的是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均和学历歧视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就算“山河大学”真的被建立起来,这四个省份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诸如“江湖大学”“海陆大学”又要怎么办?
教育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这类经济发达地区的事实很难改变。而山河大学多出的这343万985高校毕业生,一旦投入就业市场,势必又引发进一步的学历通胀,那么届时,新的标准又会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下一个敲门砖。
一言以蔽之,“山河大学”的创建并没有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困境开辟新的出路。它的方案只是利用民间力量而非传统的行政手段创造出一时的“公平”,但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分配失衡是难以短时间解决的,社会上追求高学历文凭以获得就业优势的症结本身也并未根治。
02.大学成了“待就业中转站”
有意思的是,山河大学的出现与一部上映于2006年的电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照——《录取通知》(Accepted)。
电影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申请众多名校无果的高中毕业生,为了在父母面前蒙混过关,和朋友开办了一所“野鸡学院”,用来伪造相应的录取通知。
没想到,这所大学吸引了越来越多像男主一样的高中生。作为“创校校董”,男主和朋友用收来的学费修建校园、聘请教授,最后甚至获得法律认可,创办了一所真正的“属于普通人的大学”。
《录取通知》中,作为批判靶子的传统精英高校名为哈蒙学院,这里的学习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学历证书,进而在职场上获得认可。男主人公的设想则是按照学生的特长制定教学计划,没有专业的教授,瑜伽、木刻、厨艺、摇滚、电子游戏、意念移动等内容就成了“野鸡学院”的教学科目。
然而,这些科目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目标,比如散步课是在无压力的环境中思考、规划人生……学生在高度主体化的探索中激发被压抑的兴趣,并在擅长的领域获取独特的知识和经历。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录取通知》
电影的原文名实际上是个双关,"accepted"既是“被录取”的意思,也有“被社会接纳、认同的含义”。
“野鸡学院”与“哈蒙学院”的对抗,与其简单理解为所谓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冲突,更不如说是多元化成长模式向单一成功路径发起的挑战。正如影片中的男主所说,“我们一生都在被告诉要学什么,现在要反其道而行之。”幸运的是,最终他不仅得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影片背景所在的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近乎如出一辙的问题:教育的职业化、企业化使学术殿堂沦为“就业人口加工厂”。导演借剧中“野鸡学院”院长之口,批判了当下美国高校之弊:“我们抛出一大堆光鲜诱人的字眼,吸引孩子们来上学,并自以为他们可以因此获得大好前程……其实,孩子们想上学,只有一个原因:找一份好工作。一份起薪不错的好工作。”
当然,由于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同,这样的创举确实很难在国内的现实生活中直接复刻。但遗憾的是,反观“山河大学”的招生简章,这也不能理解为同一种“大学精神”的遥相呼应。
“山河大学”的办学目的直截了当,只为能给当地考生提供一份光鲜的文凭,最好还是985,否则在就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无济于事。最初开设的专业是“考研”和“考公”(后经过网友的“建设”及丰富,也开设了更多其他院系及专业),不是立刻就业就是等待就业。从这个角度看,“山河大学”除了与“野鸡学院”在创办者身份上有所重合以外,实质上却更像是“野鸡学院”批判的对象。
山河大学的办学理念,可以说是当下高等教育的缩影。大学作为一个待就业人口中转站,通过分数线将高考生分流成三六九等,目的在于选才而不在于成才。
它延续了K12教育中极其突出的模式化和竞争性,过分强调“绩效”,学生学到什么本身不重要,能衡量学习成果的GPA(绩点)和专业内排名更重要。
这几年备受推崇的考公入编,某种程度上像是高中生活的延续,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选拔,也是按部就班的职业生活。
不恰当地说,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从一个监狱里离开,最好的归宿就是下一个“监狱”;就像台词里说的,“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 人们似乎忘记了高等教育本应带来更大的社会空间,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
老布的悲剧不能归咎于他自己,而是肖申克监狱塑造的结果。要避免现实生活中面临抉择的高中学生沦为下一个老布,指引他们的成年人就应当尽可能不去扮演典狱长的角色。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肖申克的救赎》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近日在舆论场上引发巨大争议的“志愿填报导师”张雪峰。可以说,他秉持和传递的观念与山河大学的困境,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张雪峰的很多代表性言论,如“打晕学新闻的学生”“穷人家孩子不要碰金融”“文科生的出路就是学中文然后考公”等等早已家喻户晓,无需再行赘述,也许在当下社会现实中,这些言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合理一定意味着应当如此吗?
如果大学的功用只是一个“待业人口中转站”,那么职高和本科甚至硕博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文科专业无用”,甚至土木、给排水这样的“过时理科专业”也无用,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大学不像“山河大学”那样,干脆只开设考研、考公两个专业?
或许金融行业确实不是普通人能涉足的领域,亦或许中文系毕业生真的天然具有就业劣势,但无论如何,一直被追捧的“考编上岸“也并不是所谓“阶级跃升”的应许之路,选择新闻专业也罪不至于“一棍子打死”。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天才枪手》
马克思眼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仅仅鼓吹“普通人的路”与“自由发展”的目标无异于南辕北辙。
这种鼓吹自诩“为普通人的利益代言”,事实上无时无刻不传播着一种“认命”的价值取向。
属于普通人的“光明前途”是什么?高分考生最好选择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大厂成为更有榨取价值的打工人。低分考生也没必要选择“对社会没用”的专业,学点无害的汉语言文学,先在最热血澎湃的年龄埋头备考上岸耗掉几年,最后老老实实成为系统机器运作的基层推动者。
这类看似“为你好”的建议,其实恰恰在提倡和迎合当下日益窄化的环境和逐步固化的阶层。如果这样的观点占据上风,反而可能进一步缩窄年轻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扼杀人生原本的更多可能。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种鼓吹精英的叙事,却被包裹了一层“平民化”的外壳。
遥想古代科举制度,当然可以说,它为无数寒门士子提供了“暮登天子堂”的机会,但事实上,阶级跃升的大门尽管敞开着,但道路也就只有一条,那些寒门子弟就如此被纳入统治秩序之下,成为皇权机器运行的齿轮,别无选择。纵使不被任用的寒门子弟仍然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但他们不会怀疑制度和结构,而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03.别让奔向旷野的年轻人又成为社会的弃儿
几年前,清北硕博入职街道办的新闻仍能在互联网上引发轰动;相比之下近几年,海归硕士应聘宿管之类的事件不仅逐渐被大家所接受,甚至成为一种热潮。学历和院校排名逐渐成为入职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打出了“仅限985”或者“硕博优先”的字样。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机构除了作为一个将高中毕业生区分出三六九等的场所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功能,甚至更糟,因为它很可能将一个刚在毕业论文里探讨完当代诗歌隐喻体系的学生送去街道办管理敬老物资的发放,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此生与大学所学几乎无缘。
以前人们怀疑高中教育的价值,揶揄九门学科的教学设计让“高中成为自己最博学的时期”。现在,哪怕是学生亲自选择的单个专业,一纸文凭到手,知识也可能自此失去了作用。
学生对大学的期许是在就业之前实现分流,然后拿着成绩单按部就班地进入不同的岗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计算机一类的技能型专业更受欢迎,因为“会和不会”的区分一目了然,而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要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能通过可量化的论文指标,或者以考试分数选拔的体制道路。
因此,“将就业希望寄托于山河大学”和“考研导师教你怎么选大学专业”本质上也就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大学功能的异化。在如今的绩效社会中,大学的选拔功能大于教育功能,它其实更像是在校学生和社会劳动者的“过渡阶段”,正因这样,一纸985文凭和一个被社会认可的“好专业”才显得如此重要。
很多时候,社会上嘲笑当下拿着文凭找工作的大学生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但其实,这不是孔乙己脱不脱下长衫的问题,如果孔乙己脱下长衫,还能穿上马褂、袍子,那么当然无妨。问题是,那时的长衫与短褂是一条单行线的两端,孔乙己的年代只有一条道路可走。
就像《录取通知》所要展现的那样,我们能否认同和接纳青年人自己探索和选择的人生,并且给予他们充足的试错空间,以保障他们毫无顾虑的在原野上奔驰,而非提前向他们示意已经规划好路线的标准答案。正如网络上“AI苏格拉底”对大学教育意义的阐述,“鸟儿该为笼中食物放弃翱翔的权利吗?它就不能遵循天性四处捕获虫子而生存下去吗?”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天才枪手》
这几天,学者颜宁在社交媒体上提出的疑问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来源参考:“颜宁之问”引热议,为什么同学们答不上来)。她在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对前来应征的本硕学生提问: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功成名就、资源充沛,那么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如颜宁所言,她问了20余位同学,但没有一位的回答说出了“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问题。这恐怕是一种对教育的提醒——大量本应对世界充满好奇、热情,追求多样性人生的青年人,在社会上冷言冷语的裹挟下,过早地追求“温饱““安稳”,选择走上一条因循保守、按部就班的轨道。
对此,澎湃新闻评论道,“这个观点很’接地气‘,但也可能是一种对人生的误解——如果有人认为梦想只在遥远的未来,而之前实现它的过程全是无意义的辛苦和劳作,那么也就意味着,大半辈子的人生成了单纯的手段,时间也沦为彻头彻尾的工具。”
“社会应当放下迅速摘果的急躁,给予年轻人‘无意义’探索的底气。”
很多对大学的批判不能归咎于大学自己,而是社会问题的“年轻化”。绩效社会中对“成败与否”的衡量指标越来越趋于单向,这样的社会构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仍然缺口巨大,青年对技能型专业和稳定性职业的追求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但另一方面,另辟蹊径、自愿脱轨的年轻人又成了社会的弃儿,沦为毕业即失业的“慢就业”人群。

山河大学,能给我们光明的未来吗?

《天才枪手》
之前看过一则报道,前北大附中校长王铮执掌一所京郊小学,探索当下乡村教育的实践形式。他没有采取社会主流的“奥数+英语”的教学设计,而是因地制宜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比重,教他们四时时令等实践经验和诸如磨豆腐这样的生产知识。
当然,在小升初的时候磨出好吃的豆腐应该是不能成为加分项的,我也相信,如果这不是一所郊区小学,那么学生一定会在奥数和英语上花更多的时间。但谁说奥数题就一定比磨豆腐有用呢?
不得不承认,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分配和学历内卷问题已经成为“房间里的大象”,专家学者也好、普罗大众也罢,无论怎样奔走疾驰、振臂高呼,在实践层面都暂时很难有所改变。
既然大象的存在已无可避免,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大象横行的房间里做保持缄默的“导师”,也不是在房间里画地为牢自认失败,而是一扇走出房间的大门。
如果我们是磨豆腐的人,比起挤破脑袋把奥数学好,更有用的,或许是让学奥数的人也承认磨豆腐的价值。尽管努力学好奥数可能在短时间内效果更加明显,但长此以往,磨豆腐就会越来越被忽视和贬抑,直到整个社会都把学好奥数作为唯一的正确答案。
你也许会说,房间里的大象不是微乎其微的个人能够对抗的,绝大多数人一生的追求不过是在房间中活下去,可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尽可能地拒绝和远离这些大象,而不是在即将被象蹄践踏的时候,仍然幻想着自己骑在象背上驰骋的样子。
参考资料:
如何看待网上出现的“山河大学”?教育部回应 | 澎湃新闻
乡村教育:“传奇校长”王铮的最新改革实践 | 新校长传媒
The End